欢迎访问东莞自考网!本站非政府官方网站,官方信息以广东省教育考试院(http://eea.gd.gov.cn/)为准。 登录 网站导航

东莞自考网

咨询热线:177-2280-6683

自考办电话 | 在线提问 | 公众号

2007年10月自学考试《中外新闻作品分析》资料[

编辑整理:东莞自考网 发表时间:2018-05-23 05:46:04   【 】    [添加招生老师微信]


立即购买

《自考视频课程》名师讲解,轻松易懂,助您轻松上岸!低至199元/科!

问答题部分

  1. 为什么研究新闻作品必须要有明确的指导思想?

  2. 为什么新闻作品研究者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

  3. 对改革开放以来,新闻报道在形式和内容上的新情况、新问题、新变化、新创造、应该本着什么原则进行研究?

  4. 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新闻学是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5. 为什么研究新闻作品应采取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6. 怎样才能做到实事求是?

  7. 为什么在评析新闻作品时,首先要从政治上,对它做出评析?

  8. 什么是社会主义新闻工作者的“新闻本源观”?为什么必须坚持这个观念?

  9. 什么是新闻的真实性?

  10. 解释“新闻”之“新”的含义?

  11. 怎样理解新闻的重要性?

  12. 怎样在新闻中体现“新闻必须用事实说话”?

  13. 新闻语言的特点是什么?

  14. 什么是新闻作品结构?

  15. 怎样看待改革开放以来新闻写作的发展变化?

  16. 研究新闻作品为什么要联系作品的时代背景?

  17. 怎样联系时代背景研究新闻作品?

  18. 你怎样理解时代对新闻作品的形式上的影响?(举例)

  新闻文体是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形式。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不同的阅读心理和阅读习惯,对新闻文体有不同的要求。

  例如导语,在近代报刊创立之初,消息没有什么特殊的结构形式,只是按照事件发生的时间顺序将新闻事实记录下来,这样,最终要、最新鲜、最有新闻价值的内容的布道突出。到19世纪中期,美国爆发南北战争,人们急于了解瞬息万变的战争情况,许多报纸为了抢发新闻,争取读者,争取利用电报发稿,把主要新闻事实放在开头部分,快速传播出去,于是出现了导语。早期的导语,时、地、人、事、因要素俱全被称为第一代导语。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节奏的加快,20世纪30年代后,又出现了突出最有新闻价值,最能激起人们兴趣的部分要素的第二代导语。20世纪70年代以来,新闻写作突破了“倒金字塔”式的结构,向自由式、灵活多样的形式发展,导语也越来越多样,出现了间接导语、退缓式导语、复合式导语等许多新形式。

  以通讯为例,19世纪30年代,我国境内开始有了近代中文报纸。早期报纸上以传递信息为主的“报道”,大都是几十字、百把字的短稿,采取客观的口吻,简短概括的介绍人物和事件,极少有详尽的文字叙述,似今天的简讯之类。随着社会对信息日益增长的需要,人们对那些重大事件、有趣见闻等,已不满足于简略的报道,而要求有详尽的记述,因而逐渐出现了通讯这种体裁。早期的通讯以纪实性通讯和旅游考察通讯居多,后来人物通讯和故事通讯也大量出现。50年代大量出现工作通讯和深度报道。

  19. 以通讯这种文体的变化为例,谈谈文体变化与时代需求的关系? (举例)

  以通讯为例,19世纪30年代,我国境内开始有了近代中文报纸。早期报纸上以传递信息为主的“报道”,大都是几十字、百把字的短稿,采取客观的口吻,简短概括的介绍人物和事件,极少有详尽的文字叙述,似今天的简讯之类。随着社会对信息日益增长的需要,人们对那些重大事件、有趣见闻等,已不满足于简略的报道,而要求有详尽的记述,因而逐渐出现了通讯这种体裁。早期的通讯以纪实性通讯和旅游考察通讯居多,后来人物通讯和故事通讯也大量出现。50年代大量出现工作通讯和深度报道。

  20. 为什么要把新闻作品作为一个整体系统来考察?

  一篇新闻作品,从采集、制作到面向社会公开传播,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它的好坏优劣,既受内部构成因素(如题材内容、表现形式等)的影响和制约,也受许多外部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因此,在实事求是地研究新闻作品本身的同时,拓宽思维空间,把视野扩展到与之有关的其他方面,如采制者、采写过程、传播效果等,把它们作为一个整体系统加以考察,是完全必要的。

  21. 什么是研究新闻作品的宏观、微观把握?

  在这个整体系统中,新闻作品是研究的中心和主体;而新闻作品本身又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体。一篇新闻作品,它的内容与形式,局部与整体,局部与局部,是互相依存、互相联系、互相制约、互相作用的。研究新闻作品,既要胸怀全局,从作品的整体上考察它的思想内容和总倾向,又要深入剖析其各个局部,揭示它们是如何为表现整体的内容和全局的主旨服务的。这就是研究新闻作品过程中的宏观和微观把握的问题,只有这两者有机结合,才能准确而又深刻地把握其整体功能和社会效果,评判其得失优劣。

  22. 研究新闻作品为什么还需了解作者?(举例)

  新闻作品是客观事物作用于作者的头脑,经作者制作加工而成的精神产品,它不可避免地要打上作者的烙印。作者的政治度、思想观点、生活阅历、业务修养,乃至他的兴趣爱好等,都能反映在作品中。尽可能多地认识作者,尽可能深入地了解其采写实践,对全面深刻地研究新闻作品是大有裨益的。

  例如意大利著名女记者法拉奇,桀骜不驯、藐视权贵的个性和永不满足的的进取精神,她在每次采访前都做认真、细致、严谨的准备工作,因此能够面对众多世界政治风云人物,不卑不亢,主动进击,写出一篇篇独树一帜的政治访问记

本文标签:东莞自考 学习笔记 2007年10月自学考试《中外新闻作品分析》资料[

转载请注明:文章转载自(http://www.dongguanzikao.com

本文地址:http://www.dongguanzikao.com/xxbj/1230.html


《东莞自考网》免责声明:

1、由于考试政策等各方面情况的调整与变化,本网提供的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最终考试信息请以省考试院及院校官方发布的信息为准。

2、本站内容部分信息均来源网络收集整理或来源出处标注为其它媒体的稿件转载,免费转载出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内容与版权问题等请与本站联系。联系邮箱:812379481@qq.com

东莞自考-便捷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