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笔记二
编辑整理:东莞自考网 发表时间:2018-05-23 05:45:45 【大 中 小】 [添加招生老师微信]
《自考视频课程》名师讲解,轻松易懂,助您轻松上岸!低至199元/科!
一、单项选择题
1、产业资本的循环过程是:生产过程与流通过程的统一。
2、产业资本循环中的决定性阶段是:生产阶段。
3、按照生产资本不同部分在资本运动中的价值周转方式不同可将生产资本划分为: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
4、生产资料中既属于不变资本又属于固定资本的是:劳动资料。
5、考察社会资本运动的出发点是:社会总产品。
6、考察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
7、在技术进步的扩大再生产条件下,生产资料生产必然:优先增长。
8、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是: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
9、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二、多项选择题
1.产业资本循环经历的阶段是(BCD)
A.分配阶段 B.购买阶段
C.生产阶段 D.销售阶段
E.流通阶段
2.流通资本包括产业资本循环过程中的(BD)
A.生产资本 B.货币资本
C.商业资本 D.商品资本
E.流动资本
3.资本周转时间包括(DE)
A.个别劳动时间 B.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C.剩余劳动时间 D.生产时间
E.流通时间
4.对预付资本总周转发生影响的生产资本构成是指(AC)
A.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之间的比例
B.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划分的依据
C.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各自的周转速度
D.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的总量
E.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各自的消耗程度
5.马克思主义再生产理论的两个基本原理是(CD)
A.考察社会资本运动的出发点是社会总产品
B.考察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
C.社会总产品的实物构成及社会生产分为两大部类
D.社会总产品的价值由c、v、m三部分构成
E.生产资料生产必须优先增长
6.社会总产品的实现即社会总产品的补偿包括(DE)
A.资本补偿 B.劳务补偿
C.货币补偿 D.价值补偿
E.物质补偿
7.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是(ABC)
A.I(v+m)=IIc
B.I(c+v+m)=Ic+IIc
C.Ⅱ(c+v+m)=I(v+m)+Ⅱ(v+m)
D.I (c+v+m)=I (c+△c) +Ⅱ(c+△c)
E.I(v+m)>Iic
8.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是(BDE)
A.I(v+m)=IIc
B.I (v+△v+m/x) =Ⅱ(c+△c)
C.I(c+v+m)=Ic+IIc
D.I (c+v+m)=I (c+△c) +Ⅱ(c+△c)
E.Ⅱ(c+v+m)二I(v+△v+m/x)+Ⅱ(v+△v+m/x)
三、名词解释
1、产业资本:是工业、农业、建筑业等各个物质生产部门的资本,是能够实现价值增殖的资本。
2、资本循环:是产业资本依次经过购买、生产、销售三个阶段,采取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三种职能形式,实现了价值的增殖,并回到原来出发点的全部运动过程。
3、货币资本:是以货币形式存在的资本,它是产业资本在其循环过程中所采取的一种职能形式。它的职能是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为生产剩余价值准备条件。
4、生产资本:是以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形式存在的资本,它是产业资本在其循环过程中所采取的一种职能形式。它的职能是把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以资本主义方式结合起来,在生产过程中生产出剩余价值。
5、商品资本:是以商品形式存在的资本,它是产业资本在循环过程中采取的一种职能形式。它的职能是通过商品的销售,实现包含在商品中的价值和剩余价值。
6、资本周转:是产业资本周而复始不断重复的资本循环过程。
7、资本周转时间:是产业资本的一个循环周期所经历的时间,它是产业资本的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的总和。
8、资本周转次数:是在一定时间内资本所经历的周转的次数。
9、生产时间:是资本停留在生产领域内的时间,包括劳动时间和非劳动时间。
10、流通时间:是资本停留在流通领域内的时间,包括购买时间和销售时间。
11、劳动时间:是劳动者运用劳动资料作用:厂劳动对象生产出某种产品的时间。
12、非劳动时间:是生产资料已进入直接生产领域,但尚未与劳动力相结合的时间。
13、固定资本:指以机器、设备、厂房、工具等重要劳动资料形式存在的生产资本。
14、流动资本:指以原料、燃料、辅助材料等劳动对象以及劳动力形式存在的生产资本。
15、流通资本:是产业资本循环中的货币资本和商品资本的总称。
16、固定资本磨损:是固定资本的价值按照其磨损程度,一部分一部分地转移到新产品中去,它包括固定资本有形磨损和固定资本无形磨损。
17、固定资本有形磨损:又称固定资本物质磨损,是指固定资本的物质要素由于使用以及自然力的作用而造成的损耗。
18、固定资本无形磨损:又称固定资本精神磨损,是指固定资本在其有效使用期内, 由于生产技术进步而引起的价值上的损失。
19、固定资本折旧:是指固定资本按照其磨损程度而逐渐转移到新产品中去的价值,必须在产品销售以后作为折旧基金提取并积累起来,以便在固定资本价值全部转移完毕时,用于固定资本的实物更新。
20、折旧费:又称折旧基金,是在固定资本折旧中所提取的补偿金额。
21、折旧率:是固定资本折旧费与固定资本原始价值的比率。
22、年剩余价值率:是一年内生产的剩余价值总量同一年内预付的可变资本的比率。
23、单个资本:又称个别资本,指资本主义社会各自独立发挥资本职能的资本,是社会总资本的一个组成部分。
24、社会资本:又称社会总资本,指资本主义社会中互相联系的所有单个资本的总和。
25、社会总产品:是社会的各个物质生产部门在一定时期内 (通常为一年)所生产的全部物质资料的总和。它是由一个国家当年的所有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动者共同创造的。
26、社会生产两大部类:与社会总产品的实物形态是由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两大类构成相适应,社会生产可划分为两大部类:第一部类是生产资料的生产,第二部类是消费资料的生产。
27、经济危机:又称经济衰退。指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过程中周期性爆发的、以生产相对过剩为基本特征的危机。
28、固定资本更新:是以厂房、机器、设备等物质形式存在的那部分生产资本,由于磨损或其他因而用新的物质形式来替换。
29、资本主义再生产周期:是从一次经济危机爆发到下一次经济危机爆发所经历的时期。
四、简答题
4.1 什么是产业资本?产业资本的功能是什么?
答: ①产业资本的内涵。在资本的循环运动中,依次采取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形式,接着又放弃这些形式,并在每一种形式中完成着相应职能的资本,就是产业资本。②产业资本的功能。产业资本的功能有两个,一是在生产过程中创造剩余价值,二是在流通过程中实现剩余价值。所以,产业资本决定着生产的资本主义性质。
4.2 产业资本循环过程中采取的各种职能形式的职能是什么?
答:①产业资本的职能形式。产业资本在其循环过程中,分别采取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三种职能形式。②产业资本三种职能形式的职能。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分别执行三种不同的职能。货币资本的职能是购买劳动力和生产资料,为生产剩余价值准备条件。生产资本的职能是使劳动力和生产资料以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相结合,在生产过程中生产出剩余价值。商品资本的职能是通过商品的销售,实现包含 在商品中的价值和剩余价值。
4.3 怎样理解产业资本循环是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统一,又是三种循环形式的统一?
答: ①产业资本循环是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统一。产业资本在其循环运动过程中,经历了购买阶段,生产阶段和销售阶段三个阶段,其中第一阶段和第三阶段是资本的流通过程,第二阶段是资本的生产过程。可见产业资本循环过程是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统一。②产业资本循环是三种循环形式的统一。产业资本采取了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三种职能形式。在产业资本连续不断的循环过程中,每一种职能形式都要经过循环的三个阶段回到原来的出发点。因而在产业资本连续不断的循环运动中,就同时存在着货币资本循环、生产资本循环、商品资本循环三种循环形式。所以,产业资本循环是三种循环形式的统一。
4.4 什么是资本循环?
答:资本循环的内涵。产业资本依次经过购买、生产、销售三个阶段,采取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三种职能形式,实现了价值的增殖,并回到原来出发点的全部运动过程,叫做资本循环。
4.5 什么是资本周转?资本循环和资本周转是什么关系?
答: ①资本周转的内涵。不断重复、周而复始的资本循环过程,就是资本周转。或者说,把资本循环作为一个连续不断地周期性的运动过程来考察,就是资本周转。②资本循环与资本周转的关系。资本循环与资本周转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二者的联系是,它们都是资本流通运动的形式,都包含着资本运动的三个阶段(购买阶段、生产阶段、销售阶段)和三种职能形式(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二者的区别是,资本循环是指产业资本的一次循环运动,着重考察资本运动的连续性,说明剩余价值如何在资本的循环运动中生产出来,并揭示资本正常循环所需具备的条件。而资本周转是连续不断的资本循环过程,着重考察资本运动的速度,揭示资本周转速度的快慢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影响。
4.6 划分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依据是什么?
答:划分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依据,是生产资本的不同部分在资本运动中的价值周转方式不同。①固定资本。固定资本是以机器、设备、厂房、工具等劳动资料形式存在的生产资本。它的价值是按照在使用过程中的磨损程度,一部分一部分地转移到新产品中去,随着产品出售而一部分一部分收回,并经过多次生产过程,其价值才全部周转回来。按照其价值周转方式的这种特点,把它称之为固定资本。②流动资本。流动资本是以原料、燃料、辅助材料等劳动对象,以及劳动力形式存在的资本。用于这些方面的资本价值,都是一次全部投入生产过程,并随着商品的销售,全部周转回来,按照其价值周转方式的这种特点,把它称之为流动资本。
4.7 怎样考察预付资本的总周转速度?
答: ①考察预付资本总周转速度的方法。预付资本的总周转,即预付资本的各个组成部分(即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平均周转。在计算预付资本的平均周转速度时,将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在一年中周转的价值总额,除以预付资本总额,就可计算出预付资本的年平均周转速度。②预付资本总周转速度的计算公式是:预付资本一年中的总周转次数=(一年中固定资本周转价值总额+一年中流动资本周转价值总额)÷ 预付资本总额。
4.8 资本周转速度对剩余价值生产有什么影响?
答:资本周转速度的快慢,对剩余价值生产具有重要影响。①影响年剩余价值量。预付资本周转速度的加快,一般来说其中的预付可变资本周转速度也加快,也就是一年中实际发挥作用的可变资本越多,而剩余价值是由发挥作用的可变资本产生的,这样,以年来计算的剩余价值的数量即年剩余价值量就会增加。②影响年剩余价值率。年剩余价值率是一年内生产的剩余价值总量同一年内预付可变资本的比率。预付资本周转速度的加快,则一年中实际发挥作用的可变资本越多,从而年剩余价值率也就越高。
4.9 年剩余价值率和剩余价值率有什么区别?
答:年剩余价值率和剩余价值率有两方面的区别:①二者所表示的含义不同。剩余价值率是在一次生产过程中,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和可变资本的比率,它表示资本家对雇拥工人的剥削程度。而年剩余价值率是年剩余价值总量同预付可变资本比率,它表示预付可变资本在一年中的增殖程度。②二者的数量一般不相同。一般来说,年剩余价值率要高于剩余价值率,因为可变资本在一年中的周转次数通常要大于一次。只有当可变资本每年周转一次时,年剩余价值率才与剩余价值率相等。
4.10 考察社会资本再生产为什么必须从社会总产品出发?
答: ①考察社会资本再生产必须从社会总产品出发的原因。社会资本再生产即社会资本的运动。社会资本运动一方面包括生产性消费,即在生产过程中消耗各种生产资料;另一方面又包括个人生活消费,即资本家和工人对生活消费品的消费。与此相适应,社会资本运动既包括与生产消费相适应的资本流通,又包括与个人生活消费相适应的一般商品流通。正因为社会资本的运动既包括生产消费又包括个人生活消费,因而考察社会资本运动必须从社会总产品为出发点,因为只有社会总产品才既包括用于生产消费的生产资料,又包括用于个人生活消费的生活资料。②社会总产品的内涵。社会总产品是指社会各个物质生产部门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以年为单位)所生产出来的全部物质资料的总和。
4.11 马克思再生产理论的两个基本原理是什么?
答:①马克思再生产理论的两个基本原理。第一、社会总产品的实物构成及社会生产划分成两大部类。从实物形态来看,社会总产品按其最终用途,可分为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两大类。与此相适应,社会生产便分为两大部类,一是制造生产资料的部类,又称第I部类,二是制造消费资料的部类,又称第II部类。第二、社会总产品的价值构成。从价值形态来看,社会总产品的价值可分为不变资本价值(C)、可变资本价值(V)、剩余价值(m)三个组成部分。②两个基本原理的重要意义。马克思再生产理论的两个基本原理是考察社会资本再生产的理论前提,它为考察社会总产品的物质补偿和价值补偿,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4.12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为什么是周期性地爆发?
答: ①经济危机的周期性爆发。资本主义社会并非时刻都处在经济危机之中,经济危机是每隔若干年爆发一次,周期性地出现。②经济危机周期性爆发的原因。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周期性爆发的原因,在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运动的阶段性。当这一矛盾达到尖锐激化程度时,使社会生产结构严重失调,导致经济危机爆发。而经济危机的爆发,使生产大大下降,企业纷纷倒闭,从而使供大于求的矛盾得到缓解,同时消费并不会停止,积压商品会逐渐减少,这样,便会逐步渡过经济危机,社会生产又得以恢复和发展。但是,经济危机只能暂时缓解而不能根除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因而随着经济的恢复和高涨,当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又重新激化时,必然导致经济危机的再一次爆发。
4.13 资本主义再生产周期经历哪些阶段?
答:①资本主义再生产周期。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周期性爆发,使资本主义再生产过程也具有了周期性。从一次危机爆发到下一次危机爆发,其间所经历的时期就是资本主义再生产周期。②资本主义再生产周期的阶段。资本主义再生周期,一般包括危机、萧条、复苏、高涨四个阶段。
4.14 为什么说固定资本更新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周期性的物质基础?
答: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周期性是有其物质基础的,这就是固定资本的周期更新。其原因有二:①固定资本更新促进摆脱危机。固定资本的大规模更新,一般是发生在复苏阶段,它增加了对生产资料的需求,并带动生活资料的恢复和发展,从而刺激了生产发展,为摆脱经济危机创造了物质条件。②固定资本更新为下一次危机准备了物质前提。固定资本更新会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增长,以及技术水平和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其结果又加剧了生产迅速增长同有支付能力需求相对不足的矛盾,从而会导致新的经济危机的爆发。
4.15 二次大战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和再生产周期有什么特点?
答: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由于新的科技革命推动生产社会化程度不断提高,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国家对经济生活干预的加强,使战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和再生产周期呈现出许多新的特点。①再生产周期四个阶段的交替进程和每个阶段的特征不如战前明显。②危机的程度及引起的社会震荡不如战前严重。③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危机的同期性和非同期性交错出现。④经济危机与通货膨胀相结合,出现了“滞胀”局面。
五、论述题
1.产业资本循环经历哪些阶段?
答:产业资本的循环运动经过购买、生产、销售三个阶段,相应地采取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三种职能形式。(1)购买阶段。这是产业资本循环运动的第一阶段。产业资本在生产要素市场上用货币购买劳动力和生产资料,为剩余价值生产做准备。在这个阶段上资本的形态发生了变化,即由货币资本转化为生产资本。(2)生产阶段。这是产业资本循环运动的第二阶段。产业资本家使用购买到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进行生产,生产出包含剩余价值的商品。生产阶段是生产剩余价值的阶段,它是资本循环中的决定性阶段。在这个阶段上资本形态由生产资本转化为商品资本。同时,资本在数量上也发生了变化,实现了价值增殖。(3)销售阶段。这是产业资本循环运动的第三阶段。产业资本家把生产出来的包含剩余价值的商品卖出去,实现价值和剩余价值。在这个阶段上资本形态由商品资本转化为货币资本。
2.实现产业资本正常循环的条件是什么?
答: (1)产业资本实现连续不断地正常循环,需要具备两个条件:第一,产业资本保持其三种职能形式在空间上的并存性。全部产业资本不能同时处在一种职能资本形式上,必须按一定比例分割为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三部分。每一部分各占多大比例,取决于企业生产的性质、技术水平和购销状况。第二,产业资本保持每一种职能形式的依次转化,即在时间上的继起性。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都必须顺利地进行各自的循环,不断完成职能形式的转变。不论哪一种职能形式的资本,在其循环的哪一个阶段上停顿下来,都会使产业资本循环发生中断。(2)两个条件的相互关系。产业资本正常循环的两个条件是相互联系和互为条件的。并存性是继起性的前提,没有并存性就没有继起性;而并存性又是继起性的结果,没有继起性也就没有并存性。
3.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因素有哪些?
答: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快慢有两方面因素:(1)资本的周转时间和周转次数。资本的周转时间是产业资本家从预付一定形式的职能资本开始,经过资本的循环运动,实现了价值的增殖,然后重新回到原来的职能资本形式为止所经历的时间,也就是产业资本的一个循环周期的时间,它是资本的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的总和。资本的周转次数是指在一定时间内资本所经历的周转的次数。其计算公式是n=U/u.资本的周转速度与周转时间成反比,与周转次数成正比。(2)生产资本的构成。按照生产资本不同部分在资本运动中的价值周转方式不同,生产资本划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固定资本是以机器、设备、厂房、工具等劳动资料形式存在的生产资本。流动资本是以原料、燃料、辅助材料等劳动对象,以及劳动力形式存在的资本。生产资本的构成对资本的周转速度有两方面影响:一是受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比例的影响,固定资本所占比例越大,资本周转越慢,反之,则资本周转越快。二是受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各自周转速度的影响,它们的周转速度越快,资本周转速度也越快,反之,则资本周转越慢。
4.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划分同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划分有什么区别?
答: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划分同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划分的区别在于:(1)划分的根据不同。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是根据资本价值周转方式不同划分的,而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是根据资本的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划分的。(2)划分的内容不同。固定资本只包括用于劳动资料的资本,而不变资本包括用于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资本。流动资本包括用于劳动对象和劳动力的资本,而可变资本只包括用于劳动力的资本。(3)划分的目的不同。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的划分,是为了揭示生产资本的不同部分对资本周转速度、从而对剩余价值生产数量的不同影响;而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划分,则是为了揭示可变资本是剩余价值的真正源泉,从而揭示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
5.什么是固定资本磨损与固定资本折旧?
答:(1)固定资本磨损。根据固定资本磨损的原因不同,固定资本磨损可分为有形磨损和无形磨损。固定资本有形磨损又称为物质磨损,是指固定资本的物质要素由于使用以及自然力的作用而造成的损耗。固定资本的无形磨损又称为精神磨损,是指固定资本在其有效使用期内,由于生产技术进步而引起的价值上的损失。(2)固定资本折旧。固定资本按照它的磨损程度逐渐转移到新产品中去的价值,必须在产品销售以后以货币形式作为折旧基金提取并积累起来,进行价值补偿,以便在固定资本价值全部转移完毕时,用于固定资本的实物更新。这种做法叫做固定资本折旧,而提取的补偿金额叫做折旧费或折旧基金。每年提取的折旧费与固定资本原始价值的比率,叫做折旧率。每年平均提取的折旧费=固定资本原值/固定资本使用年限折旧率=每年提取的折旧费/固定资本原始价值×100%
6.考察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为什么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
答:(1) 社会总产品实现的涵义。社会总产品的实现也就是社会总产品的补偿。社会总产品的补偿有两个方面:一是社会总产品的价值补偿,即社会总产品的各个组成部分的价值,如何通过全部商品的出售,以货币形式收回,用以补偿生产中预付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价值,并获得剩余价值;二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物补偿,即社会总产品的各个组成部分的价值转化为货币形式以后,如何再转化为所需要的产品。其中,相当于不变资本的价值,从哪里和怎样重新购买到所需要补偿的生产资料;相当于可变资本的价值和资本家用于个人消费的剩余价值,从哪里和怎样重新购买到所需要的生活资料。(2)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之所以是研究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的原因。第一,社会总产品的价值补偿是社会资本正常运动的基础。社会资本再生产要正常进行,最基本的条件是社会总产品必须全部卖出去,这样才能补偿预付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价值,并取得剩余价值。也只有这样,才能重新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以维持正常生产。第二,社会总产品的物质补偿是维持社会资本再生产正常进行的条件。社会资本再生产要正常进行,其条件是上一个生产过程所消耗掉的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能够得到补偿。
7.什么是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过程和实现条件?
答: (1)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过程。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过程,也就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过程,即实现两大部类的总产品的价值补偿和实物补偿。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过程是通过三方面交换而实现的,首先是第一部类内部各部门、各企业之间的交换;其次是第二部类内部各部门各企业之间的交换;第三是两大部类之间的交换。经过以上三方面的交换,社会总产品的各个部分,都在价值上得到补偿,在实物上得到替换,使社会总产品全部实现,保证下年度的社会资本再生产得以正常进行。(2)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第一个条件是,第一部类的可变资本与剩余价值之和,必须等于第二部类的不变资本价值。用公式表示是:I(v+m)=IIc.这个条件表明,第一部类向第二部类提供的生产资料,同第二部类向第一部类提供的生活资料,二者在价值上必须相等。这是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最基本实现条件。 第二个条件是,第一部类所生产的全部生产资料价值,必须等于两大部类所消耗的不变资本的价值总和。用公式表示是:I(c +v+m)=Ic+IIc.这个条件表明,第一部类生产的生产资料,应同两大部类对生产资料的需求相等。第三个条件是,第二部类所生产的全部生活资料的价值,必须等于两大部类的可变资本与剩余价值的总和。用公式表示为:II(c+v+m)=I(v+m)+II(v+m)。这个条件表明,第二部类生产的生活资料,应与两大部类工人和资本家对生活资料的需求相等。
8.什么是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前提条件?
答: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进行,必须为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提供追加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因而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前提条件有两个。(1)第一部类一年中所生产的全部生产资料,除—厂维持两大部类进行简单再生产所需要的生产资料以外,还必须有一个余额,用以满足两大部类扩大再生产对追加生产资料的需要。用公式表示为:I(c+v+m)> Ic+IIc,在公式的两端都减去Ic,则这个公式就表示为:I(v+m)>IIc.(2)第二部类一年中所生产的全部消费资料,除了满足两大部类进行简单再生产过程中工人和资本家所需要的生活资料以外,还必须有一个余额,用以满足两大部类扩大再生产对追加生活资料的需要。用m/x表示剩余价值中供资本家个人消费的部分,则m-m/x就表示剩余价值中用于积累以进行扩大再生产的部分。用公式表示为:II(c+v+m)>I(v+m/x)+II (v+m/x),在公式两端都减去II(v+m/x),则这个公式就表示为:II(c+m-m/x)>I(v+m/x)。
9.什么是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实现过程和实现条件?
答: (1)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实现过程。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实现过程,也是通过三方面交换而实现的,即第一部类内部的交换、第二部类内部的交换、两大部类之间的交换。经过这三方面的交换,社会总产品得到全部实现,下一年的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就能够正常进行。(2)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第一个条件是,第一部类原有的可变资本价值,加上追加可变资本价值,再加上本部类资本家用于个人消费的剩余价值,三者之和应当等于第二部类原有的不变资本价值和追加的不变资本价值之和。这是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基本实现条件,这个条件用公式表示是: I(v+△v+m/x)=II(c+△c)。第二个条件是,第一部类所生产的全部生产资料的价值,必须等于两大部类原有的不变资本价值和追加的不变资本价值之和。用公式表示是:I(c+v+m)=I(c+△c)+II(c+△c)。第三个条件是,第二部类所生产的全部生活资料的价值,必须等于两大部类原有的可变资本价值和追加可变资本价值以及资本家用于个人消费的剩余价值之和。用公式表示是: II(c+v+m)=I(v+△v+m/x)+II(v+△v+m/x)。
10.生产资料生产为什么要优先增长?
答:(1)生产资料生产优先增长的原因。这个原因就是技术进步和由此带来的资本有机构成的不断提高。这是因为,在技术进步从而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的条件下进行扩大再生产,在剩余价值转化而来的追加资本中,以及原有的固定资本更新时,都会采用新的技术设备从而引起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导致转化为不变资本的比重日益增大,转化为可变资本的比重逐渐缩小。这样,社会对生产资料需求的增长,必然快于对生活资料需求的增长,其结果便是生产资料生产必然优先增长。只有这样,扩大再生产才能正常进行。 (2)生产资料生产增长依赖于生活资料生产的增长。第一,生产资料扩大再生产过程中,追加劳动力对生活资料的需要,要依靠生活资料生产的增长来提供。第二,第一部类为第二部类制造生产资料的生产,其产品的种类和数量直接取决于生活资料生产对生产资料的需要。第三,第一部类为本部类制造生产资料的生产,最终是为了给第二部类提供更多的生产资料,因而受生活资料生产发展的制约。
11.经济危机为什么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必然产物?
答:(1)经济危机的实质。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是生产相对过剩,即生产的商品相对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来说的过剩,而不是绝对过剩,不是生产的商品绝对超过了人们的物质生活需要。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就是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2)经济危机的可能性。在简单商品经济条件下,货币作为流通手段会产生买卖脱节,造成商品积压;货币作为支付手段可能造成整个债务链条的破坏。从而存在经济危机在形式上的可能性,但不具有现实性。因那时商品经济的范围和比重均较小,不会引起全社会性的经济危机。 (3)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在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这个矛盾之所以是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源,通过这个矛盾的两个具体表现可以充分说明。这个基本矛盾一是表现为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二是表现为资本主义生产无限扩大趋势同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需求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这些矛盾的尖锐激化,便会造成大量商品无法销售,生产相对过剩,从而导致经济危机的爆发。
第五章 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
一、单项选择题
1、生产单位商品所耗费的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之和构成:资本主义的生产成本。
2、资本家计算其生产商品的成本是:以耗费的资本来计算的。
3、资本主义条件下的商品生产成本低于商品价值的差额是:剩余价值。
4、剩余价值与全部预付资本的比率是:利润率。
5、部门之间的竞争所导致的结果是:部门之间利润的平均化。
6、平均利润的形成过程是全社会剩余价值:在各部门资本家之间的重新分配过程。
7、平均利润率是:社会剩余价值总量与社会预付总资本的比率。
8、形成生产价格的前提是:平均利润的形成。
9、个别生产价格低于社会生产价格的差额是:超额利润。
二、多项选择题
1.生产成本对资本家的影响是(ABCD)
A.它是资本家经营的盈亏标志
B.它的补偿是资本家继续进行生产的条件
C.它是商品销售价格的最低界限
D.降低生产成本有利于资本家在竞争中占优势
E.有利于表明价值形成和价值增殖过程
2.构成资本主义生产成本的因素是(AB)
A.不变资本 B.可变资本
C.固定资本 D.流动资本
E.流通资本
3.利润率与剩余价值率所表示的经济关系的差别在于(BCE)
A.利润率表示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
B.剩余价值率表示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
C.利润率表示预付资本的增殖程度
D.剩余价值率表示预付资本的增殖程度
E.利润率模糊了资本主义的剥削关系
4.利润率同资本有机构成的关系是(BCD)
A.二者按相同的方向发生变化
B.二者按相反的方向发生变化
C.资本有机构成越低利润率越高
D.资本有机构成越高利润率越低
E.资本有机构成越高利润率越高
5.影响平均利润率的因素是(BE)
A.各部门的商品价格水平
B.各部门的利润水平,巳社会总资本额的大小
D.社会总资本的有机构成
E.社会总资本在不同部门中所占比重大小
6.随着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 (BCDE)
A.全社会的平均利润总额与剩余价值总额不相等
B.有些部门获得的利润高于本部门生产的剩余价值
C.有些部门获得的利润低于本部门生产的剩余价值
D.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
E.商品价值与生产价格经常不
7.平均利润形成以后(ABC)
A.掩盖了剩余价值的真实来源
B.利润表现为社会预付总资本的产物
C.剩余价值与利润在数量上存在差别
D.明显表现出资本对雇佣劳动的剥削关系
E.模糊了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实质
8.生产价格之所以是价值的转化形式是因为(BCD)
A.价值是以生产价格为基础
B.生产价格是在价值基础上形成的
C.生产价格的变动以价值的变动为基础
D.全社会的商品生产价格总额与价值总额相等
E.每个商品的生产价格与价值是相等的
三、名词解释
1、资本主义生产成本:是生产单位商品所耗费的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之和。
2、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当剩余价值不是表现为可变资本的产物,而是表现为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时,剩余价值就取得利润形态。
3、利润率:是剩余价值与预付总资本的比率,它是剩余价值率的转化形式。用公式表示:P‘=m/(c+v)。
4、平均利润率:是社会剩余价值总量与社会预付总资本的比率。用公式表示:平均利润率=社会剩余价值总额/社会预付资本总额。
5、平均利润:是一定量预付资本根据平均利润率所获的利润。平均利润=预付资本×平均利润率。
6、生产价格:是由商品的生产成本与平均利润所构成的价格,它是价值的转化形式。
7、超额利润:是超过平均利润的利润,它是个别生产价格低于社会生产价格的差额。
四、简答题
5.1 为什么资本家是以其耗费的资本作为生产成本?
答: ①资本主义生产成本是生产单位商品所髦费的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之和。资本家之所以不以实际耗费的劳动来计算生产成本,而以他耗费的资本来作为生产成本,这是由资本主义生产的特殊性质决定的。资本家将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作为资本投入生产过程,进行商品生产,他只花费自己的资本,而不花费自己的劳动。工人在进入生产过程后,只是被当作资本的一个要素发挥作用,他们的劳动耗费中有一部分,即形成m的部分,是无酬劳动,无需资本家花费一文。所以,资本家就只按他耗费的资本,即c+v,来计算商品生产上的耗费。在他们眼里,商品的生产成本就是商品生产的实际耗费。②生产成本范畴反映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生产成本范畴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反映,它表现了资本主义生产的特殊性质。在资本主义生产条件下,商品生产的成本只能用资本的耗费来计算,而不能用劳动的实际耗费计算。
5.2 生产成本范畴对资本主义生产有何影响?
答:资本主义生产成本是生产单位商品所耗费的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之和,它对资本主义生产有重大影响,表现在:①它是资本家经营企业是赚钱还是亏本的一个标志。由于生产成本代表了商品中所包含的资本耗费,必须通过出卖商品收回这部分价值,才能重新购买生产要素,继续进行生产。因此,生产成本是资本家售卖商品的最低界限。低于它,就意味着亏本,而高于它,就意味着赚钱。②它的高低是资本家在竞争中胜败的关键。生产成本既然是商品价值的一部分,那么在商品价值与它的生产成本之间便有一个差额。生产同种商品的企业,生产成本是各不相同的,为了在竞争中取胜,生产成本低的企业就可以以高于生产成本而低于价值的价格出售商品,对其他生产成本高的企业形成威胁。正因为如此,每个资本家都会想方设法降低自己的生产成本。
5.3 资本主义生产成本怎样掩盖了资本主义剥削?
答:资本主义生产成本掩盖了剩余价值的来源,从而掩盖了资本主义剥削关系,这是因为:①生产成本掩盖了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区别。生产成本这个范畴只是代表商品价值中消耗的部分,这部分价值之所以存在,是由于它作为预付资本已经存在。至于商品价值的形成过程以及资本的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过程中的不同作用,则完全看不出来了。因此,掩盖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区别,从而掩盖了剩余价值的源泉。②在生产成本的形式上,只有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的区别明显地表现出来。而在流动资本中,把转化为原材料的不变资本和转化为劳动力的可变资本等同起来。这就进一步地掩盖了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区别,从而掩盖了剩余价值的源泉。
5.4 剩余价值为什么会转化为利润?
答:剩余价值之所以会转化为利润,是由一定的客观经济条件决定的。① 由于资本家预付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采取了生产成本的形态。在生产成本形态上,可变资本的特殊作用,即作为剩余价值的惟一源泉被模糊了。剩余价值被看做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②由于劳动力的价值采取了工资形式。在工资形式上,工人的全部劳动似乎都得到了报酬。这样,剩余价值也就不再被认为是由劳动创造的而是被看做由资本创造的,是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从而使得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变得模糊不清了。因此,当剩余价值被看做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时,剩余价值就转化为利润形态。可见,利润这个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源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本身,同时它又反过来掩盖了资本主义的剥削关系。
5.5 剩余价值率是如何转化为利润率的?
答: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意味着剩余价值不再与可变资本相联系,而被看成了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这样,利润与全部预付资本之间便有一个比率,这个比率就是利润率。由此,剩余价值率便转化成了利润率。利润率是剩余价值率的转化形式。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与剩余价值率转化为利润率有密切联系。如果用P‘代表利润率,以C代表预付总资本,则利润率的公式可表示为:P’=m/C.
5.6 利润率与剩余价值率有什么区别?
答:利润率是剩余价值与预付总资本的比率,它是剩余价值率的转化形式。利润率与剩余价值率是同一剩余价值量以不同的方法计算得到的不同比率,两者的区别在于:①二者在量上有差别。由于预付资本在量上大于可变资本,从而利润率总是小于剩余价值率。因此,利润率掩盖了资本主义剥削程度。②二者所表现的经济关系不同。剩余价值率表示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利润率表示预付资本的增殖程度。③剩余价值率表明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是可变资本,而利润率却掩盖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似乎剩余价值是由全部预付资本产生的。
5.7 影响利润率的因素有哪些?
答:影响利润率的因素主要有:①剩余价值率的高低。在预付资本一定的条件下,利润率与剩余价值率成正比。②资本有机构成的高低。利润率与资本有机构成按相反方向变化。在其他条件一定的情况下,资本的有机构成高,同量资本中可变资本部分小,创造的剩余价值少,利润率就低,反之,则利润率高。③资本周转速度的快慢。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资本周转速度快,则年剩余价值率高,年利润相应也高;反之,年利润率就低。④不变资本的节约。不变资本的节约不会增 加利润量,但会减少同量利润所需的预付资本,因而可以提高利润率。
5.8 影响平均利润率的因素有哪些?
答:平均利润率是社会剩余价值总额与社会预付总资本的比率。平均利润率的高低,主要取习决于两个因素:①各部门的利润水平,各部门的利润水平越高,平均利润率就越高。②社会总资本在不同部门中所占的比重大小。社会资本投入到有机构成低的部门比重越大,平均利润率越高,反之则越低。这表明,平均利润率不是各部门不同利润率的简单平均,而同社会总资本在不同部门中所占比重大小有关系。
5.9 为什么平均利润模糊了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实质?
答: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就已经掩盖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但是,这种转化还只是质上的转化。在量上,各个部门的利润量与剩余价值量仍然是相等的。然而,在平均利润率形成,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以后,剩余价值与利润之间不仅在性质上,而且在数量上也有了差别。各个部门的利润量都是与本部门的总资本成比例,而不与本部门的剩余价值量成比例。只要资本数量相等就可以获得等量利润。这样,平均利润无论是在性质上,还是数量上,都表现为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了,利润的本质和来源被完全掩盖起来,资本对雇佣劳动的剥削关系看不见了,利润只表现为资本自身的产物。因此,平均利润模糊了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实质。
五、论述题
1.剩余价值是如何转化为利润的?
答: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是指在资本主义经济中剩余价值的现象形态表现为利润,这是由本质到现象的“转化”。(1)由剩余价值向利润的转化可以划分为两个层次。首先,剩余价值表现为所耗费资本的增加额。商品的价值本来是由c+v+m三部分构成,m是由v产生的。但是,当c和v合在一起独立化为生产成本后,m 就表现为商品价值中在生产成本以外的一个增加额,即剩余价值成了资本家所耗费资本的产物。其次,剩余价值还进一步表现为全部预付资本的增加额。因为,资本家投入的资本虽然不是全部进入生产成本,但是,它们作为物质要素全部参加了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这样,剩余价值也就表现为全部预付资本产物。当剩余价值被看做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时,剩余价值就取得了利润的形态。(2)剩余价值和利润的关系。两者具有一致性,就其实体和数量而言,两者是同一个东西。但是它们也有区别。剩余价值是对可变资本而言的,利润是对全部预付资本而言的。剩余价值是本质,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或现象形态。
2.平均利润是怎样形成的?
答: (1)不同生产部门的利润率有差别。影响利润率的因素在各个生产部门不同,特别是各个生产部门的资本有机构成不同和资本周转速度不同,从而使各部门的利润率存在差别。 (2)利润率平均化是资本本性的要求。利润既然表现为预付总资本的产物,它在数量上也就要同全部资本相联系。等量资本要求获得等量报酬,这是资本的必然要求。(3)利润平均化是通过部门之间的竞争实现的。那些资本有机构成高和资本周转速度慢,因而利润率较低的部门的资本家,不会甘于这种状况,于是同别的部门的资本家展开争夺有利投资场所的竞争,这就是部门之间的竞争。竞争的手段是进行资本转移。由利润率低的部门转向资本有机构成低和资本周转速度快,因而利润率高的部门。竞争的结果导致利润率的平均化,其过程是:资本转移引起资本在各部门分配比例的变化,从而各部门生产比例发生变化。生产比例的变化导致各部门商品在市场上供求关系的变化,于是引起商品价格的变化。价格变化导致利润率的变化,直到各部门的利润率趋于平均,部门竞争才趋于停止。平均利润率就是这样形成的。
3.生产价格是怎样形成的?
答:(1)平均利润形成后商品的价值转化成生产价格。随着平均利润率的形成,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许多生产部门所得到的利润与本部门生产出来的剩余价值在数量上出现了差别,有的部门获得的利润高于剩余价值,有些部门的利润低于剩余价值。这样,这些部门的商品价格便与其价值不一致。现在,商品是以生产成本加千均利润所构成的价格出售。这种由商品的生产成本和平均利润所构成的价格,就是生产价格。因此,随着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价值便转化为生产价格。(2)生产价格和价值有一定的差别。在质上,价值是生产商品的抽象劳动创造的。而生产价格则由生产成本与平均利润构成,生产成本是由耗费的资本所构成,平均利润是按照预付资本的比例所获得的利润,因而生产价格表现为只是同资本相联系。在量上,商品价值量与生产价格经常不一致。资本有机构成高的部门,其产品的生产价格高于价值;资本有机构成低的部门,其产品的生产价格低于价值;只有资本有机构成相当于社会平均资本有机构成的部门,其产品的生产价格才与价值大体相等。(3)生产价格未脱离价值,是由价值转化而来的。因为生产价格是在价值基础上形成的,生产价格的变动以价值的变动为基础社会商品生产价格总额与价值总额是相同的。
4.为什么生产价格是价值的转化形式?
答:生产价格没有脱离价值,它是价值的转化形式,这是因为:(1)生产价格是在价值的基础上形成的。生产价格由生产成本加平均利润所构成。其中,生产成本本来就是商品价值的一部分,而平均利润不过是剩余价值在各个部门之间重新分配的结果,最终只能归结为剩余价值。因此,生产成本并没有脱离价值,它是以价值为基础形成的。(2)生产价格的变动归根到底是由价值的变动引起的。商品价值中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变动,会引起生产成本的变动,剩余价值的变动会引起平均利润率的变动。(3)从全社会角度看,商品生产价格总额和价值总额是相等的。个别部门产品的生产价格可以高于或低于价值,其差额也就是平均利润同剩余价值的差额。但是,一些部门平均利润多于剩余价值的部分,正是另一些部门平均利润少于剩余价值的部分,平均利润总额和剩余价值总额是相等的。因此,从全社会角度看,生产价格总额和价值总额也是相等的。
5.生产价格形成后价值规律作用形式的变化为什么没有否定价值规律?
答:(1)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后,价值规律作用的形式发生了变化。这种形式上的变化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商品的交换不再是以价值而是以生产价格为基础进行。二是由于供求关系变化,市场价格不再是围绕价值而是围绕生产价格上下波动。(2)价值规律作用形式上的变化并没有否定价值规律。这是因为:第一,平均利润是以剩余价值为基础,它是全部剩余价值按资本量在不同部门资本家之间重新分配的结果。因此,离开剩余价值理论根本无法说明平均利润率规律。同样,生产价格是价值的转化形式,只有在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才能阐明生产价格的界限及运动过程。第二,从个别部门看,价值与生产价格在量上是不一致的,但是,价值的变化对生产价格的变化仍然起决定作用。第三,从全社会看,在量上,利润量等于剩余价值量,生产价格等于价值。商品按生产价格出卖实际上也就是按照价值出卖,交换仍然是以价值为基础的等价交换。市场价格围绕生产价格波动,与围绕价值波动并没有质的差别,只有量的差别。总之,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后,价值规律的作用是通过由价值最终决定的生产价格进行的,既发生了作用形式上的变化,又没有违背价值规律本身。
6.生产价格形成以后为什么存在超额利润?
答:(1)超额利润是企业个别生产价格低于社会生产价格的差额。一个部门内部的各个企业的资本家之间,为了获得超额利润不断进行部门内部的竞争。(2)超额利润的形成。生产价格形成后,各部门之间的利润率趋于平均化。但是,这并不排除各部门中各个企业之间利润率的差别。我们在分析利润向平均利润转化时,是把每个部门作为一个整体来考察,以每个部门资本平均有机构成和资本平均周转速度为既定前提的。但是,在同一个部门内部各个企业的资本有机构成,资本周转速度等都存在着差别。由于各个企业的生产条件不同,因而它们所生产的产品的个别生产价格也不同。但是,商品是按部门平均生产条件决定的社会生产价格出售的。这样,生产力水平高于部门平均水平的先进企业,就可以获得超过平均利润的超额利润。其原因在于,个别企业生产条件优越,劳动生产率高,生产了超额剩余价值。部门之间的竞争只是使不同部门的利润平均化,超额剩余价值不会由于部门竞争而平均化。这样,超额剩余价值就会转化为超额利润。因此,超额利润反映的是同一部门内部不同企业之间的关系,平均利润反映的是不同部门之间的关系。所以,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形成后,并不排除部门内部的先进企业仍然可获得超额利润。
7.平均利润与生产价格学说有什么重要意义?
答:马克思关于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的学说,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也具有重大的革命意义。 (1)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学说的理论意义。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学说发展了劳动价值论,解决了政治经济学理论上的一个重大难题,即价值规律同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在形式上的矛盾。马克思阐明了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并没有违背价值规律,相反,它是以价值为基础形成的。这就解决了从价值和剩余价值这些本质范畴上升到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这些更具体、更接近资本主义经济外部表现出来的范畴时遇到的难题,使劳动价值理论和剩余价值理论得到进一步的论证和深化。(2)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学说的革命意义。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是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高度时,必然产生的现象。马克思关于平均利润的理论,一方面揭示了各个资本家集团在基本利益上的一致性和特殊性。另一方面,更为重要的是,它揭露了整个资产阶级对整个无产阶级的剥削关系,阐明了这两个阶级之间整体上的利益对抗性。平均利润形成后,每个部门的资本家获得的利润多少,不仅取决于对本企业,本部门的工人的剥削程度,而且还取决于对整个工人阶级的剥削程度。工人不仅受直接雇佣他们的个别资本家的剥削,而且受整个资产阶级的剥削。因此,无产阶级要取得解放,不能只限于少数人反对个别资本家,而是要形成阶级力量去反对整个资产阶级,推翻资本主义制度。
此,无产阶级要取得解放,不能只限于少数人反对个别资本家,而是要形成阶级力量去反对整个资产阶级,推翻资本主义制度。
本文标签:东莞自考 学习笔记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笔记二
转载请注明:文章转载自(http://www.dongguanzikao.com)
《东莞自考网》免责声明:
1、由于考试政策等各方面情况的调整与变化,本网提供的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最终考试信息请以省考试院及院校官方发布的信息为准。
2、本站内容部分信息均来源网络收集整理或来源出处标注为其它媒体的稿件转载,免费转载出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内容与版权问题等请与本站联系。联系邮箱:81237948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