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0月自学考试《政治经济学》重点[23]
编辑整理:东莞自考网 发表时间:2018-05-23 05:46:04 【大 中 小】 [添加招生老师微信]
《自考视频课程》名师讲解,轻松易懂,助您轻松上岸!低至199元/科!
社会主义国民收入之所以要进行再分配的原因是:
1.满足非物质生产部门的需要。2.加强重点建设,保证国民经济 按比例地协调发展。3.设立社会保证基金。4.建立社会后备基金,以应付突然事变、意外事件和自然灾害的需要。
三、社会主义积累和消费的关系。
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积累和消费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1,二者从根本上说是一致的。积累基金主要用于扩大再生产和发展文教卫生事业,消费基金主要用语满足劳动者的个人生活需要。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积累代表了劳动人们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消费代表了劳动人民的个人利益和目前利益,二者都是为劳动人民谋利益,是统一的。
2,二者也有矛盾的一面。在国民收入总量一定的条件下,二者存在此消彼长的关系,它反映了发展生产与改善生活的矛盾,以及长远,整体利益同目前、个人利益的矛盾,这个矛盾不是对抗性的,可通过有效调节而解决。
四、建立和健全我国社会保障的基本目标和要求。
1,社会保障体系必须同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
2,社会保障体系应独立于企事业之外。
3.社会保障资金来源多元化。
4.保障制度规范化。
5.社会保障管理服务社会化。
第十九章 社会主义经济运行中的宏观调控
一、加强和完善宏观调控的必然性
建立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加强和完善宏观调控,原因在于:
1,这是社会化生产的要求。随着社会化大生产和社会分工协作关系的发展,客观上要求加强与完善对国民经济的组织、协调与计划指导,实行宏观调控,以促进国民经济顺利发展。
2,这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要求。社会主义公有制使整个国民经济的主体结成一个统一有机体,它的正常运行及其所体现的劳动者的共同利益的实现,需要加强宏观调控。
3,这是发挥市场配置资源作用的要求。为了有效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需要通过加强和完善宏观调控,来克服市场经济的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弱点。
4,这是协调宏观调控同微观经济运行的要求。微观经济运行主体的分散性和追求局部利益的最大化,会与宏观经济运行发生矛盾,解决这一矛盾需要加强宏观调控,把企业的生产经营目标同社会的宏观发展战略目标相互统一和衔接起来。
二、我国转变政府经济职能的必要性。我国过去把政府的经济职能等同于政府机构直接经营管理企业,用行政命令办法直接指挥和管理社会经济活动,严重地存在政企不分及所有权与经营权不分问题,制约了企业的活力和束缚了经济的发展,因而必须转变政府经济职能。
2.转变政府经济职能的原则。转变政府经济职能的基本原则是:“政企分开,宏观管住,微观放开”。政府所具有的三个方面经济职能,即国有资产所有者、社会管理者、宏观经济运行调控者的职能,应明确加以区分,并合理行使三种职能。
三、我国宏观调控的任务与目标
1,我国宏观调控的基本任务是,保持经济总量平衡,促进经济结构优化。
2,宏观调控目标是和宏观调控任务直接相关的。我国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是,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四、宏观调控方式以间接调控为主
1,宏观间接调控是国家运用经济手段,通过市场机制和市场信号,从经济利益上影响和引导企业的生产经营行为而进行的调控。
2,实行间接调控为主的原因:(1)在我国实行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的宏观调控主要采取直接调控方式。这种调控方式,一是国家直接掌握企业的决策权,企业缺乏自主权和经营活力;二是忽视市场机制,不能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作用。(2)适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国家宏观调控方式必须进行市场取向的改革,即由直接调控为主转向间接调控为主,使宏观调控在市场调节基础上进行。
3,宏观调控方式以间接调控为主,并不排斥和否定必要的直接调控,但直接调控也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要求,依据市场机制的作用,适应市场经济下企业经济运行的特点。
五、宏观调控的手段
社会主义宏观调控,要通过各种调控手段来进行,主要运用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以便有效地实行宏观经济调控目标。
1,经济调控手段。即运用与价值形式相关的各种经济杠杆的调节作用,包括价格、税收、信贷、利率、工资、奖金等。
2, 法律调控手段。法律手段的主要职能是采取法律形式调节各种经济关系和经济活动。
3,计划调控手段。计划调控应实行以指导性的间接计划管理为主。
4,行政调控后段,宏观调控需采用一定的、必要的行政调控手段,通过政府行政部门和经济管理机构进行。
本文标签:东莞自考 学习笔记 2007年10月自学考试《政治经济学》重点[23]
转载请注明:文章转载自(http://www.dongguanzikao.com)
《东莞自考网》免责声明:
1、由于考试政策等各方面情况的调整与变化,本网提供的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最终考试信息请以省考试院及院校官方发布的信息为准。
2、本站内容部分信息均来源网络收集整理或来源出处标注为其它媒体的稿件转载,免费转载出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内容与版权问题等请与本站联系。联系邮箱:81237948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