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东莞自考网!本站非政府官方网站,官方信息以广东省教育考试院(http://eea.gd.gov.cn/)为准。 登录 网站导航

东莞自考网

咨询热线:177-2280-6683

自考办电话 | 在线提问 | 公众号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知识要点

编辑整理:东莞自考网 发表时间:2018-05-23 05:45:42   【 】    [添加招生老师微信]


立即购买

《自考视频课程》名师讲解,轻松易懂,助您轻松上岸!低至199元/科!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1)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时间及社会历史条件,旨在说明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必然性。

  (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对象。它和一般的哲学及科学的关系。

  (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性、科学性、革命性的含义和它们的相互关系。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现时代

  (1)现代西方哲学概念的指称对象及其主要思潮和流派。

  (2)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现代西方哲学的关系。

  (3)现代科学技术革命及其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关系。

  (4)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当代时代精神的精华。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传播

  (1)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传播过程。

  (2)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传播的条件。

  (3)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传播的两大理论成果。

  (4)“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的含义。

  (5)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目的和方法。

  第二章  世界统一于物质

  一、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1)列宁物质定义及其意义。

  (2)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物质观、机械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区别。

  (3)关于运动的唯物主义观点与唯心主义观点的根本区别。

  (4)关于运动的辩证法观点与形而上学观点、相对主义及辩论的根本区别。

  (5)相对静止的含义及承认相对静止的意义。

  (6)关于时间空间的唯物主义观点与唯心主义观点的根本区别。

  (7)关于时间空间的辩证法观点与形而上学观点的根本区别。

  (8)如何理解社会的物质性。

  二、意识的起源、本质、作用

  (1)意识起源的几个环节。

  (2)劳动在意识的起源上起决定作用。

  (3)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是对客观实在的主观映象。

  (4)意识能动作用的表现。

  (5)意识能动作用的条件和途径。

  (6)人工智能及其与意识的关系。

  三、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1) 世界物质统一性的证明。

  (2) 规律概念的定义和规律的特点。

  (3) 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的关系。

  (4) 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第三章  唯物辩证法是关于普遍联系和发展的学说

  一、唯物辩证法的基本特征

  (1)联系概念

  (2)联系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唯物主义的联系观。

  (3)联系的条件性及联系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关于联系的辩证法观点。

  (4)唯物辩证法的联系概念同一般系统论的关系。

  (5)系统概念及系统的特征。

  (6)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

  (7)发展概念与运动概念的联系和区别。

  (8)新生事物不可战胜的原理。

  (9)新生事物的本质特征。

  (10)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二、唯物辩证法的三大基本规律

  (1)矛盾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的作用。

  (2)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的辩证关系。

  (3)为什么说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4)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及其意义。

  (5)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主要矛盾方面和次要矛盾方面的辩证关系。

  (6)“两点论”和“重点论”的辩证关系。

  (7)质、量、度概念。

  (8)度与关节点概念的区别。

  (9)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

  (10)辩证否定观及其意义。

  (11)肯定与否定的辩证关系。

  三、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

  (1)原因和结果的辩证关系。

  (2)唯物主义决定论与唯心主义非决定论的概念。

  (3)偶然性和必然性的辩证关系。

  (4)在偶然性和必然性关系问题上的机械决定论和唯心主义非决定论的错误。

  (5)可能性与现实性的辩证关系。

  (6)现实性、可能性、抽象可能性、现实可能性、不可能性的区别和联系。

  (7)或然率概念。

  (8)内容和形式的辩证关系。

  (9)现象和本质的辩证关系。

  (10)假象和错觉的区别。

  第四章  认识与实践

  一、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先和基本的观点。

  (1)实践概念及其特点

  (2)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二、认识的本质

  (1)认识的本质是以实践为基础的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

  (2)主体和客体是改造与被改造、认识与被认识的关系。

  (3)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不可知论、唯心主义先验论、机械唯物主义的消极被动反映论的根本区别。

  (4)反映是主体对客体的摹写与创造的统一。

  三、认识的辩证过程

  (1)认识是以实践为基础的实践-认识-再实践的不断发展过程。

  (2)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3)理性认识再回到实践-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

  四、认识的真理性及其检验

  (1)真理和谬论的辩证关系。

  (2)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

  (3)实践作为检验真理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第五章  人类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基础本章内容是历史唯物主义的逻辑起点,主要知识点有4个:

  一、劳动的一般性质和社会形式的统一;劳动在人与自然界间的中介地位。

  二、地理环境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它是人类生存的必要条件,但又不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性条件。

  三、人口因素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它是社会物质生活的必要条件,但不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四、生产方式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它在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

  第六章  社会基本结构与社会形态的更替本章的知识点中,概念和名词术语较多,且容易混淆,基本原理相对要少一些。

  一、社会结构概念与社会形态要领的区别。

  二、社会结构构成中的社会经济构成、社会政治构成、社会意识构成。

  三、社会经济构成中的生产力系统及其4个构成要素的区别。

  四、社会经济结构中的生产关系体系及其3个构成要素的相互关系。

  五、社会政治结构中的国家:国家的起源、基本特征、职能,以及国体和政体的关系。

  六、社会意识结构中的社会心理与社会意识形式概念,意识形态概念与非上层建筑的意识形式的区别,个体意识同群体意识的区别。

  七、社会形态概念。

  八、经济社会形态的五种社会形态划分法与三种社会形态划方法及两者的关系。

  九、技术社会形态的概念十、为什么说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

  本章主要基本理论问题有:

  一、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原理。

  二、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性与主体选择性辩证关系原理。

  三、社会形态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辩证关系原理。

  第七章  社会发展的动力系统人类社会是个发展的历史过程,这个发展过程表现为旧质态的社会形态转变为新质态的社会形态。这是第六章的结论。但是,在那里并没有说明社会形态更新的内在动力。本章的任务就是阐述社会发展的动力系统。

  一、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原理和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的原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间的矛盾运动。

  二、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概念。思想的上层建筑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的关系。

  三、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

  四、阶级的实质和产生的前提条件。

  五、阶级斗争及其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六、社会革命的概念。社会革命的根源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七、社会改革的概念。社会改革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社会主义改革的特点。

  八、唯心史观长期占统治地位的原因。

  九、人民群众与历史人物的概念。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作用。

  十、杰出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及正确评价杰出人物的基本观点和方法。

  十一、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十二、科学的本质。科学的社会功能及科学发展的历史制约性。

  十三、为什么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十四、交往概念。交往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第八章  社会进步与人的全面发展本章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最后一章,也可以作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逻辑终点,其主要知识点有:

  一、社会进步概念与社会发展概念的区别与联系。

  二、社会进步的内在根据是什么?

  三、社会进步的生产力标准与评价社会进步的价值尺度的关系。

  四、马克思主义以前关于人的本质的探索。

  五、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人的本质的观点。

  六、人的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关系。

  七、人的价值的实现及其根本途径。

  八、人生观概念的含义及其与世界观的关系。

  九、自由王国和必然王国的关系。

  十、人类解放与共产主义的实现。



北京自考吧




本文标签:东莞自考 学习笔记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知识要点

转载请注明:文章转载自(http://www.dongguanzikao.com

本文地址:http://www.dongguanzikao.com/xxbj/604.html


《东莞自考网》免责声明:

1、由于考试政策等各方面情况的调整与变化,本网提供的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最终考试信息请以省考试院及院校官方发布的信息为准。

2、本站内容部分信息均来源网络收集整理或来源出处标注为其它媒体的稿件转载,免费转载出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内容与版权问题等请与本站联系。联系邮箱:812379481@qq.com

东莞自考-便捷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