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东莞自考网!本站非政府官方网站,官方信息以广东省教育考试院(http://eea.gd.gov.cn/)为准。 登录 网站导航

东莞自考网

咨询热线:177-2280-6683

自考办电话 | 在线提问 | 公众号

自考中文专业写作简答题总结二

编辑整理:东莞自考网 发表时间:2018-05-23 05:46:45   【 】    [添加招生老师微信]


立即购买

《自考视频课程》名师讲解,轻松易懂,助您轻松上岸!低至199元/科!

  1.结构的外部组织形式和内在联系各指何而言?二者有何区别?结构为什么可以相对分为这两方面?

  答:外部组织形式指文章标题、开头、结尾、段落、行文线索等,内在联系指逻辑条理、意念脉络、情调氛围气韵等。前者是显性的、可见的,可称为外部结构;后者是隐性的、深藏的,可称为内部结构。文章结构所以可相对分为这两方面,是因为结构本身就是文章部分与部分、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外部形式的统一。

  2.开头和结尾各有什么作用?为什么?

  答:开头的作用首先是有利于表现主题和围绕主题拓展作者的思路。作者设计开头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实现自己的写作意图、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因此不能起笔就远离主题和主题的顺畅表达。其次,还要能吸引和引导读者阅读;写文章是让读者看的,作者设计开头时只有认真考虑读者的需求,才不至于误导读者,或使读者觉得索然无味。

  结尾的作用:一是总结全文。或重申论点,或展示结局,或升华情感,目的是给读者一个简明、清晰的概念或印象。二是留有余味。结尾处把什么都说尽了,不利于读者发挥阅读中的创造力。

  3.段落和层次关系怎样?了解这一点有什么意义?

  答:一般说,层次要大于段落,一个层次往往由若干段落构成。在特殊情况下,层次又可能小于或等于段落。不少报刊上的“编后”和“短评”只有一个段落表达一层基本意思,这时层次等于段落;有的短文也只有一个段落,但其中又含有几小层意思,这样就出现了层次小于段落的特例。了解段落和层次的各种关系并自觉运用到写作中,是为了使文章内在思路清晰,富有逻辑性,外部结构醒目,便于阅读。

  4.过渡和照应的涵义有何异同?

  答:过渡和照应都是显示文章前后联系的形式或手段,这是二者的共同点。二者的不同表现在:(1)过渡是多数采用单独的过渡段、过渡句和关联词语,来衔接相邻的前后两个段落或层次,表示它们之间各种关系。照应则必须由成双或成组的词语、句子乃至段落构成,一组照应往往表示文章某个局部、甚至整体性联系。(2)过渡的主要作用是加强文章的逻辑性和层次感,使结构更严谨;而照应主要作用则是强化文章关键,譬如反复点染人物性格的某一特点,揭示情节发展中的某一悬念,解释文章题目和总结文章基本内容、深化主题等。

  5.分别说明常见的几种照应形式及其作用。

  答:开头和结尾照应:开头提到的意思,在结尾处再加以强调和深化。其作用主要是:(1)使结构完整、主旨突出。(2)抒发感情和渲染氛围。

  正文与标题照应:在正文中一次或多次提到或点化标题是点题的照应。点题的地方常常是“文眼”,作用是把文章思想精华(有时就是主题)触目地提示给读者。具体解释标题是解题的照应。有的标题含蓄难懂;往往需要特别加以解释,这种解释不但可解开读者对标题的悬疑,还可能生发言外之意。

  行文中前后照应:这是最常用的照应形式。大体可分成两类:一是前后遥相呼应的“远照应”;一是不断重复某些细节或提法的“近照应”。远照应表现形态多为前呼后应,如小说中前面的伏笔和后头的挑明,可制造和解开悬念,使情节发展具有吸引力和戏剧性“,结构更加紧凑。近照应可从反面或正面强调某些内容(人物某一性格特点,作者某一重要看法、某种情绪等。)

  6.为什么论证型可适用于一部分说明文的写作?

  答:论证型主要用于各种议论文,但事实上说明文很少单纯解说某一点,常常是有所侧重又照顾其他各个方面,其总体结构也就多少都包含某种逻辑关系。在带有说理性的说明文结构中,这种逻辑关系当然体现得更明显,例如事理说明文各层次间也常常表现出总分、平列或递进的关系。因此,论证型也适用于这类说明文的结构安排。

  7.“文章的结构就是客观事物存在和运动的固有条理、秩序和联系在文章中的反映。”这个说法正确吗?为什么?

  答:这个说法不正确。文章结构是以表现对象的固有结构为基础,但不能是对象原始结构形态的简单复制,结构应该是客观事物存在和运动固有的条理、秩序、联系和作者观察认识表现客观事物的独特思路的辩证结合。

  8.简述线索与脉络的联系与区别。

  答:线索是文章深层脉络的形态标志,是将文章联成一体的东西。脉络是文章的意念联系属于内部结构。

  线索是可见的、显性的,脉络,是隐性的、内在的。线索和脉络是表与里的关系,这是二者的统一性。二者的差异性表现在:深层的脉络必须符合客观对象或主观认识的发展逻辑和变化规律;表层的线索却允许非逻辑化的设置安排。

  9.简述结构对于文章写作的意义。

  答:文章结构的任务是根据一定的原则和要求,将材料、观点等内容要素,有步骤、有主次地加以组织和安排,使文章成为一个紧密、有机、统一的整体。设计、安排结构,是文章写作中一项十分重要、艰巨的工作。工匠盖房子必须首先筹划,胸中先要有“蓝图”。写文章也是这样,在举笔挥毫之前也必须有一个总体构想。如果没有通盘的考虑,写一段想一段,文章就不会有统一性、严密性,思想内容也难以得到完好的表达。

  10.怎样理解结构的完整性要求?

  答:结构的完整性表现为以下几点:

  (1)构成文章的各个局部应该结合成一个完美统一的整体。

  (2)构成文章整体的各个局部要相对齐备,不可无故残缺。

  (3)各个部分在文章结构中所占的地位要适当。

  11.文章在什么情况下需要过渡?

  答:文章在以下情况需要过渡:

  第一,文章内容转换时,一般要运用过渡手段。

  第二,表达方式或表现方法改变时常常需要运用过渡手段。这里面又有几种情况:抒情、议论与描写、记叙的接榫处要过渡;运用插叙、补叙、倒叙等表现方法时常常需要过渡;由概括说明到具体叙述也可能需要过渡;在议论文中,由总论到分论,由分论到总论,或是由这个问题的论述换到另一个问题的论述,都可能需要过渡。

  12.照应的作用和意义。

  答:照应的作用和意义体现为:合理而巧妙地运用照应手段,不但能使文脉贯通,章法灵活致密,而且能使文章中某些关键的内容得到强化,而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或某种启示。

  13.论证型文章的结构方式。

  答:论证型文章的主要结构方式有三种:

  (1)总分式。又有先总论后分论、先分论后总论以及先总论次分论后总论三种不同表现。

  (2)平列式。较少见,文章的前后均没有总论,全篇只是平行地谈几个相关的问题,个别的分论点就包含在每部分中。

  (3)递进式。这种结构方式常常也是有总有分,要点在于各分论部分的关系不是平行的,而是层层加深,文意不断递进。

  14.说明型文章的主要结构方式。

  答:说明型文章的主要结构方式有:

  (1)按照事物所包含的种类布局;

  (2)按照事物的特征布局;

  (3)按照事物的功能布局;

  (4)按照事物的构造布局;

  (5)按照事物发生的先后次序布局。

  15.综合型的结构有哪几种类型?

  答:综合型的结构类型有三种:

  (1)以感情意绪变化线索设计总体结构,又包括时空为序的叙事或绘景,及反映概念逻辑关系的议论等分体结构。

  (2)以议论为线索设计总体结构,又包含局部的抒情和叙事。

  (3)以记叙为中心线索设计总体结构,兼有抒情和议论。

  16.记叙性文章的结尾有哪两种方式?

  答:记叙性文章的结尾方式主要有以下两种:事完而文止;以抒情或议论结尾。

  1.第一人称叙述中的“我”,在不同文章中有什么不同的地位和作用?请举例说明。

  答:第一人称叙述中的“我”,在不同文章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同。有的文章,“我”就是作者自己,如鲁迅《为了忘却的纪念》;有的文章“我”不是作者,而是作品中的一个人物。这个“我”有的是作品的主人公,如鲁迅的《狂人日记》;有的是故事发展见证人,如鲁迅的《孔乙己》;有时是贯串全篇结构的线索人物,如鲁迅的《祝福》。

  2.如何看待人称的统一和转换?

  答:一般说来,一篇文章最好采用一种叙述的人称,否则会因不断变换观察点、立足点而使叙述的头绪不清,脉络混乱。有些文章,为了避免第一人称的局限,有时将叙述的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交替起来使用,不过这种交替不能过于频繁,在人称转换处,必须交待清楚。

  3.什么是线索?有哪些不同类型?

  答:叙述的线索就是作者在叙述人物经历或事件发展过程中的贯串思想和脉络。叙述的线索是多种多样的,有的以时间发展为线索;有的以空间转换为线索;有的以问题的划分排列为线索;有的以某一具体的“物”为线索;有的以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为线索;有的线索不止一条。

  4.直接心理描写和间接心理描写的具体表现是什么?

  答:直接心理描写,有时可以用作者的语言,把比较复杂的心理活动客观地加以描述和剖析;有时也可以用“内心独白”的方式,将内心的隐密直接倾诉出来;有时也可以借环境的描写来曲折地披露人物的内心世界。

  直接心理描写以外,文章还时常借助人物的肖像、表情动作、语言或对外界景物的描写,来间接烘托人物的心理,这就是间接心理描写。

  5.自然景物描写主要有什么作用?

  答:自然景物描写有以下作用:

  首先,通过自然景物的描绘,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衬托作者或人物的感情和心境,为人物的活动提供相应的场所和环境背景。

  其次,通过自然景物的描写,着力渲染环境气氛,从而烘托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向前发展。

  6.社会环境描写的两种情况。

  答:社会环境描写的两种情况

  一是通过对某个特定历史时期的某种特定的社会生活情景的展示,为人物活动提供大的社会历史背景。

  二是通过人物生活的具体环境的陈设、格局、气度、色调等等的描绘,来烘托人物的兴趣、爱好、秉性、气质、理想情操等思想性格。

  7.立论的要求有哪些?

  答:立论的要求如下:

  (1)选择有意义的论题。

  首先,选择普遍存在的迫切需要回答的社会问题。

  其次,选择处于萌芽状态的带有倾向性的问题。

  此外,还应选择具有学术价值的题目,做为立论的,主题。

  (2)确立见解正确、深刻的论点。

  (3)使用确凿、充足、具有说服力的论据。

  (4)进行富于逻辑性的论证。

  8.举例说明第一人称叙述和第三人称叙述的优缺点。你怎么看所谓“第二人称叙述”的?

  答:第一人称的叙述是以当事人口吻来进行叙述。其优点是便于抒发作者或人物的思想情感,使读者感到真实、亲切、自然。然而,它反映生活的广度受到一定限制,常常需要第三人称叙述来弥补自己的不足。第三人称叙述是以全知全能的视点来进行叙述。其优点是所叙述的对象可不受特定时空的限制,因而反映的生活面极为宽广。缺点是缺乏真切感,不易抒发作者和人物的内在情感。它也常常需要第一人称叙述来弥补自己的缺陷。

  “第二人称叙述”在文章中是不存在的。在叙述中出现第二人称这只是一个人称称谓而已,和“叙述人称”不是一个概念。看一篇文章的叙述人称,主要应从作者叙述时的立足点和观察点着眼。作者不可能站在“你”或“你们”的角度来进行叙述。实际上,文章中的“你”或“你们”常常是指文章的读者或被叙述对象。

  9.试比较倒叙、插叙和补叙在表达功能上的异同。

  答:这三者从形式上似乎都是在叙述的过程中,插入一段其他的情节内容,然而它们的功能是完全不同的。倒叙是把叙述事件本身后面的结局或重要片段,提到前面来先进行叙述。它可以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阅读。插叙是把以前发生的另外一件事情的片段,插入到这件事情中来叙述,具有介绍、比较、对比、铺垫、衬托等功能。它不是叙述主体或情节的组成部分,一般不发生在叙述主体的时间范围内。删去它虽然会削弱文章主题的深刻性,但不影响主要情节的完整性。补叙是在叙述过程中对前面遗漏的情节进行补充叙述,以造成强烈的艺术震撼力。它是叙述主体或情节构成的一个有机部分,一般发生在记叙的时间范围内,删去它会直接影响情节的完整性和主题的深刻性。

  10.谈谈描写对象和描写方法这两者之间是什么关系?

  答:描写的对象与方法是密不可分的,但它们不完全是一回事。然而特定描写对象的再现,则形成或包含了特定的描写手法。描写对象的不同,往往决定了描写方法的多样性。教材上讲的三组描写方法,在某种程度上都可以在每一种描写对象上使用。书中涉及到的各种人物描写、细节描写、场面描写等,也可以说是一种适合特殊对象的描写方法。

  11.社会环境描写与自然环境描写,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

  答:社会环境的描写,常常离不开自然环境的的描写。两者经常融合在一起,相互衬托和铺垫。从某种意义上说,不存在离开自然环境的社会环境的描写,也没有完全脱离社会环境的自然环境的描写。当然,除人迹未到的原始环境除外。一般的自然景物描写总是带有时代的和社会的痕迹,它无法脱离社会环境的影响。

  12.谈谈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各自的艺术功能及不足之处。

  答:直接描写具体形象易于造成对读者感官的直接的震撼力和冲击力,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但有时候也会限制读者的艺术想象空间。

  间接描写含蓄委婉,给读者留下较大的自由想象空间,增加了描写对象的主题内涵和读者的艺术想象力。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文化背景进行自由的艺术想象。它拓展了作品内涵的容量和空间。然而,其审美震撼力和冲击力要弱于直接描写。

  13.简述一下描写与叙述的含义及相互关系。

  答:描写是把某一对象的状貌、情态,生动、具体、形象地再现给读者的表现手法,叙述是对人物经历、事件发展、情景转换所作的叙说和交代。描写与叙述的关系很密切,叙述常常离不开描写,两者相互渗透。叙述是一种粗略的描写,描写则是一种精确的叙述。

  14.“河上传来的水声越加明亮起来……不但可闻,而且可见……有一根根又细又长的银丝儿,刺透河的明亮音乐穿过来……”(莫言:《透明的红萝卜》)-指出这段话采用了哪种描写方法,并就这种方法谈谈你的看法。

  答:这段话运用了主观描写的表达手法。描写的对象“水声”中融入了作者强烈的主观情感。绝大多数的描写都属于带有作者倾向的主观描写,绝对的客观描写实际上并不存在。主观描写运用得好可以产生新颖奇妙的效果,但不可过分,如果完全不顾思维、感觉的规律而任意发挥,便会适得其反,弄巧成拙。

  15. “一阵低沉的断断续续的声音,仿佛是从地板底下传出来的似的,钻进了我的耳朵,然后就像一块圆石头那样,滞留在我的头脑里……我的头也沉重,疼痛起来,……大滴大滴溶化了的铅水落到我的头上,铅把我的头打了一个个窟窿,烧灼着我的头脑,而且越涌越多……”(安德列耶夫:《警钟》),这段话用了哪种描写方法,并对这种方法谈谈你的看法。

  答:这就运用了主观描写的表达手法。描写的对象“低沉的声音”中融入了作者强烈的主观情感,是一种通感与联觉式的描写。绝大多数的描写都属于带有相同的主观描写,绝对的客观描写实际上并不存在。主观描写运用得好可以产生新颖奇妙的效果,但不可过分,如果完全不顾思维、感觉的规律而任意发挥,便会适得其反,弄巧成拙。

  16.简述运用“说明”的具体要求。

  答:说明的具体要求一般有三点:一是内容科学,无论学述论文,还是科普读物;无论是教科书还是产品介绍的说明书,内容要求具有较强的科学性。二是表述明晰,在解说事物或事理时,必须把握住所要说明的问题要点,按照说明对象本身固有的规律和特征,有次序地进行说明。三是态度要客观,说明主要用来解释具有科学性的事物和事理,而科学本身并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因此要准确反映它,作者就必须站在比较冷静的客观立场上,对事物进行实事求是的解释说明。

本文标签:东莞自考 学习笔记 自考中文专业写作简答题总结二

转载请注明:文章转载自(http://www.dongguanzikao.com

本文地址:http://www.dongguanzikao.com/xxbj/2395.html


《东莞自考网》免责声明:

1、由于考试政策等各方面情况的调整与变化,本网提供的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最终考试信息请以省考试院及院校官方发布的信息为准。

2、本站内容部分信息均来源网络收集整理或来源出处标注为其它媒体的稿件转载,免费转载出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内容与版权问题等请与本站联系。联系邮箱:812379481@qq.com

东莞自考-便捷服务